魏老爷洞的传说发表时间:2015-10-13 21:07 古时候,凤凰岭山下散落着16个自然村。这儿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,相融相契,千百年来成就了关于凤凰岭各式各样的传奇故事。 在龙泉寺西北150米处,有个山洞,仙人魏伯阳曾在此修炼多年。今天这个故事,就与他有关。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姓魏,叫魏公阳。于清嘉庆初年,由河北廊坊来到凤凰岭谋生。魏公阳是个孤儿,又与哥嫂不和,终日得不到他们的照顾,反遭欺凌,只好背井离乡,自谋生路。 人们只知道魏公阳在沙涧为地主干活,至于他为贫苦百姓治病的事,却知之甚少,那么,他从小离家,又如何学得医术,如何为乡里治病的呢? 相传,魏公阳是个孤儿,年少时在河北廊坊和哥嫂住在一起。一天,他出去放牛,一时疏忽,牛进了地主家的谷子地,吃了地主家的谷子,气急败坏的地主把牛牵走了。魏公阳怕哥嫂打骂,不敢回家,躲在村边一座小庙里过夜。又怕又饿的他,发起了高烧,迷迷糊糊直说胡话:“地主爷爷你把我的牛还给我吧……还给我吧……”渐渐的,他睡着了。这时,“吱扭”一声,破庙的门开了。睡梦中的魏公阳见进来一位神情飘逸,身材瘦高的老者,对他说:“你的牛我已经帮你找回来了,就拴在你家的牛圈里。”魏公阳一听大喜,顾不上浑身酸痛,拔腿就要往家跑。老者拦住他说:“别忙,我也姓魏,名伯阳。我看你,心地善良、悟性很好,我教你一套功法,以后就不怕别人欺负你了!”说罢,老者在魏公阳的头顶吹了口仙气,又张开双手从他的头顶到脚趾轻轻捋了一遍。魏公阳顿觉浑身轻松了许多,腿脚灵便了,身上也不烧了,精神不由得一振。老者望着魏公阳,把双手合在他的双手上说:“你若想得道成仙,造福乡里,为百姓去疾解难,切记到‘十六联村台头看,四十七级结仙缘’处找我。”说罢,一阵凉风袭来,老者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。 魏公阳醒后,觉得神清气爽,自己的病不治而愈。他飞奔回家,见那老牛果真在自家圈中,地主正和哥哥争吵,让赔被牛损坏的庄稼钱。见魏公阳回来了,俩人一起朝他走来:地主叫他赔庄稼钱;哥哥骂他不好好看牛,还不分青红皂白,挥着大棒子上前揍他,撵他走。魏公阳见哥哥如此对他,伤心之至,含着热泪对哥哥说:“打不怕,骂不怕,撵我更不怕,若想再见我,去到十六联村台头村,四十七阶老山崖。”说罢,转身朝北京方向走去。 魏公阳一路颠簸,来到北京西北的前沙涧村,当地的一个地主,见他身体健硕,便留他在家干活。魏公阳在地主家什么活都干,种地、砍柴、看孩子样样干得出色。魏公阳每次干活时,他都会在离自己不远处画一个圈儿,把孩子放在圈内,孩子不哭也不闹,自己玩得不亦乐乎。被魏公阳照顾得健健康康的,人一逗就笑,周围的人都喜欢这个孩子。 【仙人洞】 一次,魏公阳替地主送信,去了三日才回来。回来后,见孩子脸蜡黄,也瘦了许多。一问才知道,村里的小孩在流行一种怪病:上吐下泻,发烧不退,邻村已有几个小孩不治而亡。地主全家都一筹莫展。魏公阳这时不禁想起了当年破庙里的老者说过的话,忙向地主打听:十六联村台头在那儿?魏公阳按照地主说的来到凤凰岭山下,找到了十六联村其中的台头村。站在村里,抬头西望,见到一道山峰。于是他又来到半山腰,果然找到了有四十七级台阶的地方。他顺着四十七级台阶,来到了一个山崖上。魏公阳双手合十,紧闭双眼,心中默念:“老人家,您显灵吧,您还记得您当年对我说的话吗?”说来也怪,当他轻轻睁开双眼时,眼前的巨石忽然出现一个洞口,当年的老者飘然而出,飘至魏公阳跟前站定,说:“你我果真有缘,既然如此,我就把治病的方法告诉与你,不过,这是仙机,你不许外传。”说着,老者对魏公阳一阵耳语,又递给他一只兰花小碗,便消失了。 魏公阳得到仙翁的指点,不敢怠慢,急忙按照仙翁所言来到附近的一眼“神泉”处,用兰花小碗取一碗水回去。此水给得病的小孩喝一口,便可痊愈。 魏公阳赶快回到地主家,见到了生病的孩子。只见那小孩病得愈加厉害,小脸瘦了一圈儿,头都抬不起来了,恹恹地趴在母亲怀里直打蔫。魏公阳端着兰花碗,嘴里念着仙翁传授的咒语,把水抵到小孩嘴边,小孩乖乖地喝了一口,立马来精神了——从母亲怀里窜下来,奔向自己的奶奶,奶声奶气地撒起娇来。奶奶一看大孙子的病好了,脸上简直都笑开了花。 地主,地主的儿子、儿媳妇对魏公阳是千恩万谢,又是杀鸡,又是买酒犒劳他。 魏公阳能治病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传开了,十里八村的家长,都领着孩子来了。孩子蔫头耷脑地来,喝了魏公阳兰花碗里的水,一个个都活蹦乱跳地走了。 就这样,魏公阳在这一带算是出了名。人们都尊称他为“魏老爷”。 魏老爷一生积德行善,又得仙人指点,最终在龙泉寺西北处的一个山洞里圆寂坐化成仙。从此,人们便称这个山洞叫“魏老爷洞”,也有称作“仙人洞”的。 为了表达对魏老爷的怀念,每逢魏老爷成仙之日——正月十七,附近的百姓仍会扶老携幼,前来祭奠他。而魏老爷洞也让魏老爷的故事世代相传。 搜集整理:刘桂文 |